董卓曾经试图拉拢士人,大批量招贤纳士,结果却被反手一刀砍蒙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阶级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阶级决定着立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出发点。
征辟名士,拉拢士人
据《后汉书》记载,虽然董卓进入洛阳后横行霸道、废立皇帝、残暴好杀,但由于他对遭受宦官集团迫害的士人非常同情,可能也是为了争取、拉拢士族官僚阶级,董卓曾大批量征召贤士,在朝中或者地方担任重要官职。
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胄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比如董卓以周毖为吏部尚书、伍琼为城门校尉,在这两人的劝说下。他征召天下名士,以何颙为长史、郑泰维尚书、荀爽为司空、陈纪、韩融等位列九卿,其他收到“党锢之祸”牵连的,大多得到提拔。
地方州郡以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维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袁绍为渤海太守。
周毖、伍琼事迹不很明朗,但周毖是汉阳人,算是董卓的凉州老乡,估计这是董卓信任他的原因之一。何颙和袁绍是奔走之友,荀爽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彧的叔叔;陈纪是陈群之父、陈寔之子,也是当世名士。其他如韩融、韩馥、刘岱、孔伷等也都是士族阶级,官宦世家。
而董卓身边的亲信,却只是将校而已,这说明董卓也是有头脑的。董卓之所以任用这些士人,一方面是表明自己招贤纳士,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他们示好,希望拉拢他们,不要反对自己。
士人阶级不买账,坚决讨伐董卓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
然而,董卓的一片真心却“喂了狗”。这些天下名士从来没有真正和董卓一条心,他们把他当傻子耍了。周毖、伍琼相当于董卓身边的卧底,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到地方赴任几个月后,就联合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这些人讨伐董卓,名义上当然是因为董卓废立皇帝、擅权乱政,但真实的原因是阶级的对立。董卓出身凉州边地,又不是世家大族,只是一个边鄙之地粗鲁武人。但袁绍等士族名士,向来看不起董卓,只会把他当作敌人。这就是阶级,这就是偏见,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官僚阶级,不可能接受董卓!
而阶级的背后是利益。两汉养士四百年,固然培养了一批忠于国家的仁人志士,但也培养了许多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郡望。
东汉的权力结构,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中央政府所派出的官员,与地方豪强大族共治的局面。郡守虽然是朝廷任命,但郡府中实际办事人员诸如主簿、掾属等却都是地方士族的子弟担任,这是一种默契。
董卓掌权,并不符合这些人的利益,假如当时董卓没有入京,掌权的是袁隗、袁绍叔侄,以及各大家族共同执政,那么或许东汉也不会陷入混乱之中。阶级由利益分配形成,反过来自然不遗余力地维护固有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阶级,是一个社会学定义,虽然几乎所有国家、民族都高喊着人人平等,但其实人人平等从来就不存在。人类社会,自古至今,哪怕是遥远的未来,都会存在不平等。社会必定会存在阶级,这是看不见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阶级决定着立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网络配资门户-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