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穿透山林中缭绕的晨雾,照耀在泸州叙永县的田野上,这座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核心腹地、素有“鸡鸣三省”“川南门户”之称的边城,便在初秋的微凉中缓缓醒来。此时,来到叙永县正东镇普市村和阳坪村的乡间,在树木掩映下,一段段蜿蜒的古道便映入眼帘。
如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在四川如火如荼进行之中。今年5月,在泸州市叙永县开展的“四普”工作中,一段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茶马古道遗址重见天日。在历时20多天的沿线清理和勘察后,最终揭露出一条长约2.7公里、宽约2.3米的石板古道。
“专家推测,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云南时,可能曾取道于此。”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黄英这样说道,更将这条古老道路上的珍贵遗存缓缓道来。
新发现的茶马古道航拍图
沉睡百年后“重现天日”
石板间的马蹄印清晰可见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往来要道,是“永岸”盐运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互渗具有重要意义。岁月流转后,这段古道早已不见络绎不绝的行人,只剩石板间清晰可见的马蹄印,似在证明这条道路上曾历经的商旅频繁。
处暑节气过后,渐有新凉递好秋。当站在此次“四普”新发现的、位于叙永县正东镇的茶马古道上时,已不复夏日的炎热。微风轻拂下,卷起石板间的尘土,显示出这段古道曾被泥土覆盖。在过去的数月时间中,这条沉睡了百年的古道,在文物普查者和当地群众开展的古迹清理与保护中,终于洗刷岁月的尘埃,露出真实的样貌。
普市村,自明清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关隘节点之一,现今普市村、阳坪村的地界上仍留存有关于古道的石碑、清代石桥、摩崖石刻以及建筑构件等大量历史痕迹。而此次新发现的茶马古道遗址位于叙永县正东镇阳坪村9社、普市村11社,建成于明、清时期,呈南北走向。经勘测,古道由长宽不等的块石铺就而成,最宽处达2.8米,平均宽度2.3米。“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连续绵延2700米,起于普市村崖头上,经关口延伸至阳坪村9社的老板坟。”
新发现的茶马古道局部
黄英谈到,该古道80%以上的路段宽度达2.3米以上,符合中国古代官道标准,且部分路段宽度甚至达到2.8米,远超普通山间小路的规模,且石板间的马蹄印清晰可见,证明曾长期有马帮驮运货物通行。同时,该路段与已发现的赤水河沿岸茶马古道遗存形制一致,且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叙永至云贵的咽喉地带,符合历史上盐茶贸易的路线记载。
“在清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枚‘乾隆通宝’铜钱、‘万古不磨’石碑、‘遵示勒石’石碑等重要实物资料。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认定这段古道并非普通山道,而是明清时期盐茶贸易的官道遗存,也是叙永县目前形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路段之一。这段新发现的茶马古道,也对研究川黔滇茶马古道交通网络和盐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发现“万古不磨”石碑等重要文物
明代状元杨慎或取道于此
当脚步来到普市村的入口处,一块刻有“万古不磨”四个大字的石碑,便矗立在此方天地间。“平坦处所无论生熟田土,均须除留余地一二尺或三五尺……”,碑文中依稀可见这些字样。黄英谈到,“万古不磨”石碑的立碑年份为道光十四年,其上记载了清代地方政府对官道的维护规定,包括修缮责任、通行规则及违规处罚,说明该路段是官方管理的交通要道。
“万古不磨”石碑
而在古道上发现的另一块“遵示勒石”石碑,立碑年份为道光丁未年,也是记录当时官员对于道路的管理。黄英还说起,在石板的缝隙发现了“乾隆通宝”铜钱,推测是盐商或马夫遗落,可以印证清代此地有商旅的频繁往来。
有趣的是,在古道的中段还发现了刻有“江西地界”的长方体石桩,但四川与江西相距甚远,此石桩不应是标注地界,又是作何用途呢?“我们推测其应为界桩,说明该段可能由江西盐商负责维护或修建,可以证明古代盐运受到官方的严格管控,反映了古代盐业贸易中的地域分工和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
在岁月沉浮中,古道渐渐被杂草、泥土、树木所掩盖,让人难以想象在数百年前,这里曾经商旅不绝、行人熙攘。黄英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据《直隶叙永厅志》《叙永县志》和明代史料记载,该路段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盐商从叙永出发,经普市(古称“普站”)至雪山关,再通往云贵。“专家推测,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云南时,可能曾取道于此。”
新发现的茶马古道局部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卫,其往返川滇的路线中,叙永段是重要节点。”黄英说道,在叙期间,杨慎留下了“鱼凫今日是阳关,九度长征九度还”的诗句。此外,在杨慎谪戍至云南期间,也曾多次经过普市,其中《普市》一诗,描写了自己在谪戍路上的所见所闻。“诗句中记叙的景象,也证明了普市驿是盐马道上贩夫走卒、马帮驮队歇脚的地方。”
村民巡山时发现古道
更协助找到石碑钱币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自2023年底“四普”启动以来,文物普查工作者们前往人烟稀少的荒野山林,或偏远的古村老宅,找寻文物的足迹,精准记录文物的形状尺寸、保存现状、地理坐标……当文物普查者来到山野中时,生活在这片土地、熟悉周围环境的当地村民,也成为了文物线索的提供者。
新发现的茶马古道局部
文物普查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这一点在叙永茶马古道的发现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黄英告诉记者,这段沉睡百年的古道得以“重见天日”,源于阳坪村九社社长田凯华在日常巡山时的敏锐发现。原来,田凯华在管理林场时注意到这些地表裸露的特殊石板,联想到祖辈口传的“盐马古道”传说,这一重要线索的上报,也直接促成了这段古道的发现。
“在整个发现过程中,当地村民也展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有30余名当地群众自发加入初期古道清理工作,更主动提供文物资料线索。”黄英回忆道,此次在古道上发现的“万古不磨”记事碑、“江西地界”石碑以及一枚圆形方孔钱币“乾隆通宝”等实物资料,都是当地村民协助专家们找到的。“这些实物资料为考证古道的年代、功能和历史价值提供了确凿证据。叙永茶马古道的发现过程,也彰显了公众参与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独特价值。”
新发现的“乾隆通宝”
如今,在叙永的深山中,蜿蜒的古道重现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长宽不等的石板上满是岁月的痕迹。这段历经沧桑的古道,让人们得以窥见历史中的商旅往来和市井烟火。黄英说道,目前已初步完成2.7公里古道的全段清理,完成该段古道的走向、起始点位、经行点位、道路长宽度等资料的测量整理工作,文献系统梳理工作也在开展中。“当前,叙永茶马古道的保护与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也正在积极向上争取,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图据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网络配资门户-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