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因编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关于“人类能否、是否应该编辑自身基因”的争论再次被点燃。
近日,美国一位生物技术企业家筹得3000 万美元,成立一家以公共利益为名的公司,研究如何安全地创造基因编辑婴儿。这笔资金的出现,让这场原本属于科幻小说的议题,再次逼近现实。
这家名为 Preventive 的企业由基因编辑科学家卢卡斯·哈林顿(Lucas Harrington) 创立。他表示,公司将专注于研究可遗传性基因组编辑(Heritable Genome Editing),通过修改胚胎 DNA 中的突变基因或植入有益基因,预防疾病的发生。
哈林顿强调,Preventive 不会急于临床试验,而是严格验证该技术能否以安全、负责任的方式实施。不过,这一表态并未消除争议。创造经基因改造的人类仍是全球科学界最敏感的话题之一。
尽管如此,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演进,塑造人类未来的诱惑仍让许多创业者难以抗拒。理论上,即便是微小的基因修改,也可能造就不易患上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人群,这些特征还将代代相传。
哈林顿表示,若该技术最终被证明安全可靠,它可能成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健康技术之一。他估计,完成一次胚胎基因编辑的成本约为 5000 美元,并认为随着科学共识和社会态度的变化,相关法规未来可能会逐步放宽。
Preventive 是美国今年以来第三家公开表示计划研发基因编辑婴儿技术的初创企业。此前,加利福尼亚的 Bootstrap Bio 正在寻求种子轮融资,并对“智力增强”方向表现出兴趣;另一家 Manhattan Genomics 则仍处于筹建阶段,尚未披露融资情况。目前,这些公司普遍规模有限,缺乏稳定的实验设施与科研团队,在主流基因编辑学界的认可度亦相当有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因编辑专家费奥多尔·乌尔诺夫(Fyodor Urnov)对此类项目持坚决反对立场。他在邮件中指出,企业家推动“可遗传性基因组编辑”的行为既危险又误导,甚至可能分散公众对真正能够造福患者的基因编辑疗法的关注。他直言,这类项目的涌现令他痛心不已,并称这种研究无益且有害。
Preventive 于2025 年 5 月在特拉华州注册成立,正式名称为 Preventive Medicine PBC。作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其章程要求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责任置于利润之上。哈林顿在声明中强调:“如果研究结果表明可遗传性基因编辑无法安全实施,这一结论本身同样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社会价值。”
哈林顿同时是知名基因编辑公司 Mammoth Biosciences 的联合创始人,并继续担任该公司董事。共同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Conception Biosciences 首席执行官马特·克里西洛夫(Matt Krisiloff),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发辅助生殖技术以帮助那些原本无法生育的人拥有孩子的科研机构;哈佛大学刘如谦实验室的佩顿·伦道夫Peyton Randolph)博士,他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共同发明人;以及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教授、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前主席宝拉·阿马托(Paula Amato)医学博士。
Preventive 的资金来源尚未完全公开。哈林顿仅透露,这笔 3000 万美元由一批致力于负责任科学研究的私人资方提供,并确认其中包括他本人共同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 SciFounders。该基金由他与伴侣、商业伙伴马特·克里西洛夫(Matt Krisiloff)共同运营。克里西洛夫目前是生物科技公司 Conception 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正尝试利用干细胞生成人类卵子。如果成功,这一技术同样可能深刻改变人类生殖方式。克里西洛夫也被列为 Preventive 的联合创始成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编辑婴儿的概念正逐渐引起加密货币领域的关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Coinbase 创始人、亿万富翁布莱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他曾举办多场闭门讨论会(哈林顿也曾出席),并公开表示现在是进入这一领域的最佳时机。
另一位加密企业家、LongGame Ventures合伙人威尔·哈伯恩(Will Harborne)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欢迎 Preventive 的成立,并称如果该技术被证实安全,广泛应用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一种社会责任。他的基金曾投资一家名为 Herasight 的公司,利用基因检测为试管婴儿胚胎按智商和其他特征评分。由于监管空白,这类服务已悄然进入市场,业内开始将这些企业统称为“人类增强公司(human enhancement companies)”。
截至目前,Preventive 尚未与任何领先的科研团队建立正式合作关系。乌尔诺夫透露,他近期曾收到另一家初创企业 Manhattan Genomics 的合作邀请,并直接回信拒绝:“请立刻停止。你们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外界批评,哈林顿回应称,Preventive 将通过公开、透明、循证的科研过程来重塑学界对胚胎基因编辑的看法。他表示:“我接触的大多数科学家要么认为胚胎编辑的出现不可避免,要么对其潜力充满期待,只是尚不愿公开表态。我们选择以更开放的方式推动讨论,正是为了让这一议题得到正视,而非继续被回避。”
从中国科学家早期实验引发全球震动,到如今美国企业以“公益研究”名义重启探索,基因编辑婴儿的议题再次被推至科技与伦理的交汇点
技术仍远未成熟,但围绕其展开的资本博弈、社会分歧与价值冲突,已经构成了一场关于“人类自我改造”的现实叙事。未来,这场实验究竟是医学突破的起点,还是伦理风险的边界,仍有待时间与理性给出答案。
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10/31/1127461/heres-the-latest-company-planning-for-gene-edited-babies/
2.https://www.preventive.bio/blog/announcing-preventive
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网络配资门户-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