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人口问题已经困扰中国多年,二胎、三胎的开放也没能让人们升起生育狂潮,现在是真的没人愿意生孩子了。
一些专家也急的不行,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绝妙”建议,但在公众眼中,这些建议没有一个不是哗众取宠的离谱建议。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专家又都给出了怎样离谱的建议?
头痛医脚的奇葩药方
一道刺耳的“警报”正在不断的响着,中国有可能再也吃不到人口红利了,而这也在乎这中国的未来,2024年,新生儿数量不到千万,这个数字与2016年的近1800万的高峰相比是拦腰斩断。
展开剩余89%总人口已悄然降至14亿以下,负数的自然增长率冰冷地宣告一个死亡人口超越出生人口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愈演愈烈的状况,找到病根才是关键,但现在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大家争执不休,所以也很难下手医治。
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他们控诉着对经济状况的不满,以及自己努力也当不成富人的艰辛,养孩子一旦成为负担,没有多少人愿意踏入这个深渊,但有一些专家却是完全不这么认为,给出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药方”。
一些专家的思路就是在用一套人口工程学理论做“纸上谈兵”,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很具体的,但他们偏偏头痛医脚,给出的建议则是完全忽视了年轻人连进入“婚育市场”的门票都买不起的现实。
有人提出不妨“引进外国女性”,另一位教授甚至建议开放“一妻多夫”制度,以此来调控失衡的男女比例,这些建议的底层逻辑就是完全的错误,他们把生育率下降归结为婚配资源匹配不当,可问题真的在于“找不到人”吗?
婚姻的门槛早已不是两情相悦了,而是实打实的考验你家的钱包厚不厚,婚房、汽车、酒席,一套流程下来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一线城市,超过30的房价收入比,意味着掏空祖孙三代“六个钱包”才可能勉强买得起房。
在某些地区曾曝出高达68万元的天价彩礼,更是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迈过婚姻这道坎,养育的压力接踵而至,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本科毕业,全国平均花费几十万元,备孕、产检、奶粉、纸尿裤哪个不要钱?幼儿园和五花八门的辅导班更是让一个家庭崩溃。
这些专家的建议之所以显得荒谬,正是因为它们将难倒所有人的经济问题说的太轻松了,也实在是太想当然了,完全意识不到问题的重点,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也根本不愿意说,不生孩子的根本并不在男女比例是否匹配,站在高处太久了的人是无法理解底层人的苦的。
不生就罚款是什么逻辑
如果说上述建议是脱离现实,那么还有更奇葩的“惩罚式”建议,有专家试图将生育这个每个人的个人选择权利强行变成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并企图通过惩罚手段来“倒逼”人们就范。
他的建议是将不生育与扣除养老金、取消保障房资格等惩罚措施挂钩,这种想法更是极端中的极端,而且完全把因果问题给颠倒了,生育在现代社会应该是基于安全感和幸福感之上的个人选择,而不是可以被外部力量胁迫和惩戒的行为。
这种建议非但无法催生,反而是在火上浇油,它激起了民众的反感,无数网友在评论区批评他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它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会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加剧代际之间的对立,并严重侵蚀公众对规则制定者的信任。
当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感到举步维艰时,用惩罚去威胁他们承担更重的责任,无异于缘木求鱼,也不是所有对策都如此离谱,与那些荒谬建议相比,各地陆续出台的现金补贴政策,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这种进步只能暂时缓解财务上压力,却无法治愈导致年轻人“不敢生”的思维模式,从广东对三孩家庭一次性奖励5000元,到武汉承诺三孩家庭每年领取1万元、连领6年,再到深圳为每个孩子提供每月1000元直至3岁的津贴。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止痛”效果,有些地区在实施补贴后出生人口明显比上一年要好了很多,然而,一旦将这些补贴和长久生养的巨额开销比起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几千上万的补贴,与几十万的总成本相比,终究是“杯水车薪”,它无法根除年轻人对未来的长期不安全感,也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障碍,职场中的“母职惩罚”依然普遍,女性每生育一个孩子,工资率就可能下降12%到17%。
女性在求职时被直接询问婚育状况,企业为了规避带薪产假成本,拒绝未婚未育的育龄女性已是公开的“潜规则”,休完产假,等待她们的可能是岗位被顶替、薪水被降低,或是被彻底边缘化。
年轻人真的自私吗
生育危机的根源不在于年轻人的自私,也不在于婚姻制度的落伍,而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未能为每个人提供足够的支撑,当前许多对策之所以失效,正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来根治病因。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绞尽脑汁地研究更精巧的“催生技巧”,而在于老老实实地构建一个能强大的社会体系,为整个社会注入活力,现在的打工人别说谈恋爱结婚了,有些就连好好生活的勇气都没有,垂头丧气、抱怨连连是很多人的通病。
自己的日子过不好也不敢拖累别人,自然也不敢让孩子吃苦,更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和如今的自己一样在社会底层挣扎,想解决生育率问题远不是谁一个离谱的建议就能解决的,未来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
社会需要它能为年轻人提供坚实的依靠,让他们在面对“996”的疲惫时仍有时间去爱,在面对高昂的房价时仍有勇气去组建家庭,在面对职业与生育的冲突时能有底气做出选择,那么,生育意愿的复苏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根本无需任何奇葩“药方”的催促。
发布于:陕西省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网络配资门户-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