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口“超级大锅”,一只凝望宇宙的“巨目”,承载着中国探索星空的远大雄心。
2016年9月25日,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 “中国天眼” 正式落成启用。它凭借世界最大单口径、最高灵敏度的硬核实力,带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全新篇章。

一颗初心:22年踏平坎坷铸重器
故事的起点,源于1993年的一场国际会议。当时,国际专家热议全球电信号环境恶化,亟需大型望远镜,而中国尚无同类设备。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这句话,让天文学家南仁东踏上了一条长达22年的艰辛之路。

▲2014年12月1日,南仁东在圈梁上检查工作
质疑与困难 :项目之初,质疑声不断——可行性存疑、风险过高、耗时长、出成果慢……
艰难起步 :预研究阶段经费有限,他在市内办事靠自行车,出差选绿皮火车过夜,只为省下每一分钱。
选定台址 :为寻找最优台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在贵州大山中跋山涉水,险些遭遇意外,最终选定天然喀斯特洼地, 突破望远镜百米工程极限 。
技术攻坚:建设中,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核心材料需自主攻关。南仁东带领团队从环梁搭建到索网铺设,一步步将蓝图变为现实。
2017年,就在天眼落成后的第一年,72岁的南仁东与世长辞,化作“南仁东星”,与这台倾注了他三分之一生命的望远镜遥相守望。

▲2011年南仁东现场踏勘
️ 硬核实力:三大创新,领跑世界20年
“中国天眼”到底有多牛?
它的口径达500米,如果装满水,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分到4瓶。
支撑这份“大”的,是三大自主创新:

这些创新让FAST在未来20~30年都能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国外媒体评价其为 “中国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

▲FAST俯视图
慧眼识星:从调试到开放,成果斐然
天眼的“视力”并非与生俱来,调试阶段同样充满挑战:
系统复杂 :反射面控制需2200多台促动器协同,“牵一发动全身”。
技术突破:团队研发实时力学仿真技术,馈源支撑系统实现10毫米内的精确定位,风雨中也能及时消振。
2017年8月27日,天眼首次完成反射面与馈源支撑的协同动作,“眼珠”成功转动,开始跟踪天体目标。

▲FAST观测脉冲星示意图
科学成果一览:
截至2023年1月,已发现 700余颗 脉冲星;
2020年美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坍塌后,中国宣布:自2021年起,FAST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成为人类共同的“宇宙瞭望镜”。

▲测量基准站的分布情况
未来可期:探索永无止境
如今的天眼,不仅能捕捉脉冲星的“心跳”,还能开展更多前沿研究:
巡视宇宙中的 中性氢 ;
研究 宇宙大尺度物理学 ;
探测 星际分子 ;
搜寻可能存在的星际通信信号。
安装多波束接收机后,更能实现 “一次扫描、多目标分析” ,同时获取脉冲星、快速射电暴等数据,有望发现脉冲星黑洞双星系统,检验爱因斯坦相对论

▲多波束(“中国天眼”的瞳孔)安装现场
“为下一代科学家建一台好用的望远镜”——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的初心,正在一步步实现。
结语
从南仁东的那句 “我挺想试一试” ,到如今的 “国之重器” ,中国天眼承载的不仅是探索宇宙的科学梦想,更是中国人敢为人先、踏实追梦的精神。
未来,这只“宇宙巨目”还将继续聆听宇宙深处的奥秘,为人类文明续写新的篇章。
内容参考图书《走向科技自立自强》

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郑洪炜 宗泳杉
出版时间:2023.11

微信号丨大美科学
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网络配资门户-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